天然樹漆
漆器是東方文化產業,但漆為何物?台灣民眾知之甚微,大陸民眾也搞不太清楚。但日本、韓國,認為漆是從漆樹「漆液溝」割取之汁液,才能叫漆,其餘化學煉製者皆稱為塗料
漆在過去扮演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,專制時代是屬於帝室御用的器物或貢品,雖說天威咫尺老百姓是接觸不到的,自然地形成了隔閡冷漠。
但近百年來封建解體,帝制被推翻,漆藝流入了民間,長久不曾接觸造成了距離,民間對漆的親和力,遠不如同屬的玉器、金器與銅器,原因是化學塗料也在同時間興起也被稱為漆,攪亂了一湖春水。
不管從前中國稱謂:生漆、國漆、大漆、天然漆或漆仔,為了避開民眾困惑所衍生的誤解,台灣漆藝協會創會理事長賴作明老師,主張將樹汁採割的漆稱為「樹漆」,將漆陶稱樹漆陶、漆藝稱樹漆藝、漆畫稱樹漆畫,這是台灣漆藝界隨時代進化,改變中國、日本數千年漆器傳統的貢獻,建立台灣漆藝的主體性和特色,希望更多民眾理解漆藝,推廣更多人喜愛台灣樹漆器、樹漆藝。
漆樹為多年生落葉喬木,葉子為披針形單數羽狀複葉,樹幹內所含汁液,有很強的黏性和美麗的光澤,用之塗飾器物,可使其堅固耐用,益增美觀。漆在中國象形字,是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水來之意。根據2007年計畫主持人,親赴越南找漆樹林,訪問漆農,得知一夜一人可割300顆漆樹,但只能採收1公斤生漆,因產量少而讓漆器更珍貴。天然漆性喜溫溼,溼度在70°至80°、溫度在25°左右是塗漆最優良的乾燥條件,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氣候,其溫溼度正是髹漆的最合適環境。
日治時代,日本人曾將日本種漆樹在台灣種植,可能台日氣候水土不同,漆樹流不出生漆,宣告失敗,日本種漆樹不適合種在台灣。1920年日本人改從與台灣同屬亞熱帶的越南引進安南漆樹種子播植,在台灣新竹北埔、苗栗銅鑼、南投埔里、彰化八卦山…等地種植漆樹,大部份是由勤儉的客家人種植。漆樹種三年起可採收約七年,樹老了就流不出生漆了,台灣的漆樹林,留在山上未被改種檳榔,老漆樹也流不出生漆了,沒有經濟價值,目前都從大陸、越南或少數日本進口為主,期待台灣漆樹林再現風華。
目前台灣漆藝界的前輩,知道推動樹漆文明的路艱辛坎坷,有許多障礙及天敵必須一一克服,才有坦途光明,先進們自從立下志願成就使命,將漆器轉為藝術創作,不敢期望這一代能立竿見影,但求有一天樹漆文化能成為台灣文明的重點之一。(待續)
台灣漆藝e學院網站網址
http://lacquer.moc.gov.tw/about01.htm#01
以上圖文皆引用自台灣漆藝e學院,圖文所有權皆為原所有權人所有